自古以來中醫古籍便記載著:「小產重於大產」的觀念,說明小產就像是硬將未成熟的果實強行摘落,不僅果實不甜,對於植株本身的傷害更大。老一輩的經驗傳承也有許多坐月子的方式與禁忌,比方說盡量坐滿一個月、勿吹風受寒、需分階段補身等,都是強調產後 / 小產後一定要好好坐月子,加強休養調理,否則往後很可能會留下病根。

時至今日,不論是站在傳統中醫還是現今醫學發展的觀點來看,可以發現這些古老的智慧都是非常具有根據的!

 

目錄

西醫休養 vs 漢方調理

圖片來源:Pexels@Andrew Neel

西方休養

對於西醫來說,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要「坐月子」,但卻十分注重小產後身體的後續修復,原因在於不論是哪一種小產方式,都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,必須多加休養,才能讓子宮內的傷口逐漸癒合,慢慢重建完整的子宮內膜。

根據婦產專科洪芝晨醫師的臨床經驗表示,這段過程大約需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。過去她曾遇過病患以為小產結束之後就不需要特別注意休養,結果沒想到惡露沒有排乾淨又再度引發嚴重出血,差點需要二度手術。因此通常她會建議產婦在惡露結束之後的 3-6 週,仍然維持清淡飲食、不飲酒、不抽菸等,維持正常作息、好好休息養身讓子宮復原得更順利。

漢方調理

而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,除了休養外,中醫還特別強調「調理」的概念。基本上會小產後的漢方調理主要是針對孕期結束後不同的狀態,循序漸進使用不一樣功效的中藥材溫補,過程中會分成 3 個階段調理,總共長達 30 天,也正是大家常說的「坐月子」。

通常中藥都是屬於長期的調理,必須完整遵照配方,保持耐性、持之以恆地配合診療。雖然不如西藥一樣快速見效,但等到一個完整的調理結束後,便會發現其實身體悄已經悄產生改變,一步步改善虛弱缺乏之處的同時,也使原有的元氣加倍充沛。

小產後的 3 階段漢方調理

第一階段:促進惡露排出,代謝生華

小產後首先會進入大概一至兩週的排惡露時期,此時最重要的目標是讓惡露排得順暢又乾淨,因此多半會準備具有活血補血功能的藥材熬成生化湯飲用,加強新陳代謝,讓惡露盡快順利地排完。此外,益母草也是對女性子宮相當良好的藥材,不僅能治血瘀痛經,還可以促進子宮修復,是第一階段中很好的調理藥材。

不過洪芝晨醫師提醒,一般在小產後婦產科都會開立「子宮收縮藥劑」,和生化湯的功能一樣,都是為了排幫助排清惡露,因此這兩個盡量不要同時服用。若是有漢方調理的需求,可以在服用完子宮收縮劑後,先諮詢專業中醫的診斷。

第二階段:循序漸進調理,時珍溫補

等到惡露排盡之後,便可以開始進補,如當歸、川芎具有益氣養血、滋補強身之效;白芍、茯苓能安定心神,放鬆緊繃的心情。另外,因為小產的過程中可能會耗傷大量氣血,適時地服用可以增進紅血球生成的枸杞、黃耆,以及補鐵、補血的藥材,對身體的復原狀況也都非常有幫助。

第三階段:奠定基礎,全然熱補

最後延續前面的配方,在第三階段除了繼續透過四物(當歸、 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調理氣血、照顧子宮外,還可以多多把握小產調理的最後時機養好氣色、調理身體機能。比方說多食用紅棗、棗茶暖宮養顏,或是攝取具有強健筋骨功能的杜仲葉,防止小產後產生腰痛的後遺症。

此時屬於全面的加強保健,平時若有手腳冰冷、身體較需寒等困擾,也可以透過熱補嘗試從根本改善,奠定往後的好體質。

小產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

圖片來源:Adrienne Andersen@Pexels

雖然調理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,但如果在小產後沒有好好照顧身體的話,很可能影響到一輩子的健康,出現以下的後遺症:

身體經常不適

剛小產後的身體處於較虛弱的狀態,一定要特別注意保暖,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,可以透過溫和進補,提升自體免疫力,減少受風寒可能的同時,未來也比較不會容易偏頭痛、感冒、手腳冰冷等。

經痛、經期不順

在飲食方面,不僅要注意調味清淡,少吃老薑、麻油或是辛辣等刺激的料理,還要盡量少吃冰冷食物,多補充溫熱飲品,如:溫開水、漢方茶飲,讓腹腔隨時保持溫暖的狀態,幫助子宮復原完全,避免之後月經來時的經痛情形加劇或是造成經期不順。

慣性流產、無法懷孕

除了經期可能受到影響外,洪芝晨醫師也提到若是在小產後沒有好好調養,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恢復情形不良,增加往後再次流產的機率。且若是子宮內壁產生發炎反應,進一步造成永久性沾黏的話,未來胚胎便不容易著床,產生不孕的症狀。

失去孩子,是每位父母心裡的痛。走在身心復原的路上,或許會有一點艱辛,也可能礙於工作需求,無法完整休養一個月,但千萬別忘了西醫所叮嚀的好好休養,與中醫循序漸進的漢方補身,把握小產後的黃金修復期調理 30 天,好好照顧身體,逐漸找回健康、迎接新生活。